IMG_9139-2_LI.jpg

 

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我並沒有太喜歡Scone。總覺得這個像是快速麵包的茶點淡而無味。尚未發育成孰的味蕾偏愛的是像瑪德蓮、閃電泡芙、千層派、各式水果塔那一類,從外型到口感到滋味都精緻優雅的可愛糕點。或許是親法的思想作祟,當時也很主觀的認定能滿足靈魂與味蕾的大概只有那些慢工細活的經典法式甜點。

 

年齡稍長,在學生時代課程較為鬆散的下午,時常與同學到茶館去暢快閒聊。那時口袋裡有幾家茶館名單,一家標榜法式,一家標榜德式,一家則是標榜對當時的台灣環境來說,顯得相當假掰的英式茶館。說假掰 ,並不是對英國下午茶文化的批評,而是對台人不明所以的刻意追求有著一股難掩的不以為然。在當時,那家英式茶館很專業、很講究。一進門就撲鼻而來鮮花與木頭的迷人香氣,當場擄獲我們開發中的感官。女侍者穿著潔淨筆挺的制服,專業解說所有茶品知識,沒有一絲馬虎塘塞。價格意外的親切低廉,口袋不太深的學生,如當時的我們,也能夠像是舊社會的歐陸學生走跳咖啡館那樣的頻次,心之所至的上門光顧。後來,社會風氣逐漸變得過度附庸風雅起來,許多人口中出現"貴婦下午茶"這樣的字眼,那家茶館的生意變得相當好。一瞬間,店鋪人氣大開,維持住親切低廉的價格,但用餐時間急遽緊縮與品質急速下滑。許多人享受的不是在舒服的環境裡一邊悠閒喝茶吃茶點一邊自在歡談,而是令人惱怒的造作自拍與喧嘩合影。自此,這家茶館被我們果決地從名單中永遠抹去了。十多年後,我曾經再訪這家茶館兩次,在萬物價格飛漲的今日,依舊維持著記憶中親切低廉的價格,所以對墜落之後就不再爬升的品質,與現在嘗起來顯得相當可怕的那些餐點,自然覺得也是一樁公平的買賣。

儘管如此,想起這家茶館的時候,浮現腦海的,就是School life揮霍時光的幸福與專屬青春的美好氛圍。

 

說了那麼多茶館的往事,是因為,大約就是在那裏。或是說,大概就是在那時,味蕾漸漸懂得欣賞Scone的滋味。

 

後來,想吃Scone的時候,口袋也有了幾個店家名單。有些品質一直有Hold住,有些似乎就是Hold不住。有些在路線上不太順道的地方。有些則是買個幾顆,加購一瓶Clotted Cream,千元大鈔就剩下一點零錢可以搭車回家。反正最近有點空檔,Scone的食材與做法據說都很簡單,從備料到出爐的時間,比一趟司康購買專車來回的車程還短。那就,烤烤看吧...

 

IMG_9120-2_LI.jpg

 

<食材準備>

通用麵粉-220g

泡打粉-2 小匙

砂糖-30g

鹽之花-2 小匙

無鹽奶油-75g  切丁,保持冰冷狀態

全脂牛奶-150cc

蛋-1個  打成蛋液

 

<做法>

1.烤箱以200度預熱,烤盤撒上手粉備用

2.麵粉及泡打粉過篩後,放入攪拌盆

3.砂糖及鹽之花加入2,以叉子將所有粉類拌勻

4.無鹽奶油加入3,以手將麵粉及奶油混和搓成細緻的麵包粉狀質地。這裡動作要盡快,避免手溫使奶油融化

5.牛奶緩緩加入4,同時一邊以叉子拌勻成麵糰

6.工作檯鋪上一點手粉,防止麵團沾黏。將麵團從攪拌盆移到工作檯上

7.用手將麵團壓平,摺疊,再壓平。重複6~7次。避免揉搓麵團,以免強化麵團筋性。

8.麵團變得光滑後,壓成2cm的高度,

9.將8以圓形切割器分切,放在撒上手粉的烤盤上,每個司康麵糰表面刷上蛋液

10.將9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以200度烤12~15分鐘。表面呈金黃色,邊邊有裂口就烤好了

 

Scone一定要趁著溫熱享用。隔夜放涼享用前請務必放入烤箱加熱。

 

IMG_9122-2_LI.jpg

 

來聊聊Scone的故事。

 

說到Scone發源地,通常大家會想到蘇格蘭、英格蘭或愛爾蘭。

雖然普遍的說法認為是蘇格蘭,卻沒有任何人握有任何明確證據能肯定的說出答案。

 

目前已知最早關於Scone一詞的文獻,是來自一位蘇格蘭詩人在西元1513的紀錄。因此,讓大家普遍相信蘇格蘭就是Scone的發源地。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古世紀以前,人們普遍不識字。印刷尚未普及的時代裡,有許多生活中的細節只能經由口耳相傳。就算曾有印刷記錄提及,也有可能會因為許多天災人禍導致紀錄佚失。畢竟那個時代以前,西歐壟罩在一片不見天日的黑暗之下。

 

不過,有幾種關於Scone名稱的由來,也能讓我們臆測一下它的發源地。

一說非常的簡單易懂,直接了當的說是誕生於蘇格蘭的Scone Town,故以此命名。司康鎮是綜觀蘇格蘭歷史最重要的城鎮,是古蘇格蘭王國最初幾百年內的首都,是當時王國中最重要的政教中心。

另一個名稱來由的說法,還是跟司康鎮有點關係,只是帶著浪漫的傳說美感。說是這個糕餅,是以The Stone of Scone命名。司康石,又稱命運之石,是一塊26*16.7*10.5 英吋的淡黃色砂岩。根據凱爾特人的傳說,雅各看見天使的時候,正是枕著這塊石頭,所以又被稱為"雅各的枕頭"。古代的蘇格蘭國王加冕時,都必須要坐在這塊石頭上面,司康石也因此成了蘇格蘭的國家象徵。1296年,英格蘭征服了蘇格蘭,英王愛德華一世命人將司康石從司康修道院運到西敏寺,安置在英王加冕寶座的"聖愛德華寶座"之下,象徵蘇格蘭與英格蘭都歸英王統治。1328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簽訂了"愛丁堡-北安普頓條約",根據條約愛德華三世同意將司康石歸還給蘇格蘭,可是他從來沒有兌現諾言,司康石一直沒有還人家。沒關係,反正當時愛德華一世帶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司康石。據傳當時司康修道院的僧侶將真的司康石藏在River Tay還是Dunsinane Hill,加上現在大家看到的司康石跟古代人們描述的也不太一樣,便強化了愛德華一世擄走的是假司康石的真實性。後來,1996年,英國政府決定要將司康石還給蘇格蘭,還在兩地邊境上舉行了交接儀式。不過,英國政府還是頒布了法令,雖然司康石回到了蘇格蘭,但作為加冕石,以後凡遇英王加冕典禮,司康石都必須運回西敏寺放回"聖愛德華寶座"之下。

以上兩個名稱來源說法,都讓人推測Scone的發源地就是蘇格蘭。

 

另外三個說法,則是依據Scone作為食物的本質,不帶傳說色彩,多了語源考究的公正性。

一個說法是自蘇格蘭蓋爾語的Sgonn,意指沒有形狀的團塊或一個大口的形狀。另一個說法源自中世紀荷蘭語Schoonbrot,意指精緻優質的白麵包。最後一個說法則是源自於中古世紀的低地德語Schöbort,精緻漂亮的麵包。

 

基於喜愛故事的天性,我希望是那個跟司康石有關的說法。但基於語言的血緣連結度,我也跟牛津辭典持相同的看法,推測該為最後兩者...Perhaps...

 

最初的Scone就只是用燕麥做成一個大約中型盤子大小的麵糰,放在烤盤上烤熟,烤好再分切,切好就會是一塊塊呈三角形狀的烤餅。會變得時尚而在整個英國流行起來得歸功於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羅素(Anna Maria Russell,Duchess of Bedford,1783~1857)。安娜是位英國貴族,也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侍寢官兼終生好友。維多利亞時代,人們雖然已經有吃午餐的習慣,但多半吃的很少,晚餐通常在7點到8點半左右才會開始供應。為了熬過漫長餐間空窗的飢餓與打發百般聊賴的午後,公爵夫人讓女僕在下午4點左右準備一些甜麵包、糕點、奶油、茶等等的,當中就包含了Scone。這不僅帶領了下午茶風潮,也提升了Scone在英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IMG_9132-2_LI.jpg

 

麵團在攪拌盆裡拌好的時候,是太過濕黏的。

所以在工作檯的過程是一邊折疊一邊補充麵粉,讓麵糰呈現應該有的模樣。

許多人麵團處理好之後,會靜置一下,再切割進烤箱烘烤。我沒有做這個動作...

傳統的司康,要有5公分左右的高度,我的顯然是太矮了。不知道是不是上述兩個原因的結果...

蛋液的部分,好像是應該使用蛋黃就好,我用了全蛋打散...所以一直覺的賣相很蒼白。

基本上 ,雖然裂的不太漂亮,但邊邊確實都有裂口。(算有吧?!)

口感呢,外層酥脆,裡面剛好的濕潤與酥鬆。只是滋味顯得不上不上,單獨吃得出乏味,

或許再變身成為Scone Cake,會得到比較好的風味。

 

之所以忠實記錄這些筆記,好的壞的,是為了在下次烘焙時,能依據這個經驗調整食譜與做法。

不管怎麼說,確實是比出門買快多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n Chan 的頭像
    Chan Chan

    Chan Chan

    Chan C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