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090-2.jpg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會這樣...

每次住進飯店,看到Serve歐陸早餐跟英式早餐時,總會疑惑一下飯店提供這兩種早餐類別的緣由。為什麼不是法式早餐與義式早餐?為什麼是現在英國人並不太吃的全英式早餐跟當代歐陸家家戶戶一周吃七天的活生生早餐?這種冷與熱,開水般日常與國菜般豐盛的不公平區分法會不會讓大家誤以為英國人早餐的可口美味程度完勝整個歐陸?我心中的答案是這樣:飯店想要提供給住客輕盈摩登與隆重傳統兩種顯得對比的餐點選擇。然而每次吃著飯店早餐的時候,心中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問號,讓我想著要調查清楚飯店早餐流派(?)形成的原因,雖然總是轉身就將這個代辦事項忘得精光...

 

IMG_9102-2_LI.jpg

 

今天的早餐既非英式也不歐陸(換個角度想我的早餐也常常是不同地區的結合),拿出吐司,栗子醬,即食生菜,酪梨,鮭魚以橄欖油、普羅旺斯香料、海鹽調味後烘烤,買優格贈送的希臘蒔蘿優格醬,茶。以現有的食材拼湊出一頓早餐,有什麼吃什麼。

 

本來也沒有打算說這些。只是這麼吃著吃著想著想著,光是個人的早餐都會隨著生活型態及時間空間等等的因素改變,更罔論放眼整個漫長的人類生活軸線。聊著聊著,歷史魂就這樣躁動了起來。



先聊聊我個人的早餐演化史。

老實說,我並不太記得自己幼時的早餐內容,褪色的餐桌風景是一些麵包土司蜂蜜果醬炒蛋荷包蛋牛奶水果優格,歡樂一點的話或許有美而美,然後上學。還有一點零星記憶的幼時國內景點山莊飯店(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那一類的)早餐,奇異的有熱粥配上一些小菜,至少民國70幾80幾年的純樸台灣社會,是這樣的光景(或是更至少我凋零的記憶中是這樣)。但是熱粥小菜的,是能完全抹煞我晨間胃口的東西。等我大到能作主自己的早餐了,就喜歡跟風吃同儕之間的人氣早餐,或是乾脆使喚同學給我買來這一家的什麼搭配那一家的什麼...是有點惡質...不過當時從品味到品行都是這樣率性奔放。再後來,人成年了,起得晚的習性,常常連大家口中的午餐都沒有吃到,至於起床後的進食,大概就是牛奶、優格、咖啡,或許晚點再進行第一頓餐點,或許到外頭咖啡館去買個三明治。上班的日子,一樣的起床後進食,優格與一大杯水,或許會有咖啡歐雷或許不會,然後通勤,到工作地點才吃早餐,通常是自己手做的沙拉或是便利商店三明治,幸運的話會有趕得上的蒸餃或是同事順幫買的特別菜色,周五一定是要歡樂一些,固定會買一家咖啡館的套餐。(我總是督促自己要改掉在工作場合吃早餐的惡習,只是還沒有成功)不需上班的日子,晚起盥洗之後,先簡單進食,優格、咖啡、一點麵包,然後出門購物或宅居閱讀,回頭再正式吃早餐,時間通常已是下午,餐桌內容大概就是麵包果醬奶油、咖啡(偶爾是茶)、氣泡水、果汁、牛奶、優格、水果、生菜、乳酪、熱食這一些東西的組合。有時也會出門買上現成的咖啡館早餐。

 

IMG_9096-2_LI.jpg

 

我總是堅持那怕是下午5點,只要是我的第一頓餐點,內容是早餐桌上的食物,就叫做早餐。

這個堅持除了莫名的心理因素之外,也有磅礡壯闊的人類史學作為堅強後盾。

 

早餐是什麼?史前時代人類也吃早餐嗎?人類是從何時開始有一日三餐的概念?早餐應該幾點吃?每個時代的早餐內容?每個地區的早餐內容?早午餐又是什麼?全英式早餐是如何演變來的?為什麼叫做歐陸式早餐,歐陸很大而且每個國家吃的都不一樣?早餐的故事何其多,要一次聊完就會變成一本書。所以,今天就來聊聊早餐這個字。

 

早餐英文breakfast,來自法文déjeuner一詞。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可是déjeuner這個法文字是午餐的意思啊...

所以,要先說明一下,在規律的時間進食的一日三餐通則其實是近代才產生的觀念,是混亂到有序的文明進程,在幾個世紀以前並不存在。中古世紀人們依據自然天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時與社會活動都與現代有著極大差別,食物的取得與儲存也不如現在便利發達,因此普遍一天只會有一次正餐,正餐通常會在正午或正午過後,當然也會依據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越往北,正餐的時間就越晚。那個時候的人們並不像我們可以隨時在大半夜點個貓熊外送,所以在正餐過後到隔日第一餐之間,往往是處於禁食的狀態。於是隔日第一餐,人們會做的事情就是je des-jeûne我終止禁食,單字化就會是déjeuner。英文則是從break the fast得到breakfast。(那時候在英格蘭人們還是會用法文說je des-jeûne,因為11世紀法語是英格蘭王室語言,更在18世紀後發展成為歐洲的宮廷語言、外交場合與上流社會通用語)然而,還是要繼續追本溯源一下,法文的déjeuner的詞源則是拉丁文dis-jejunare,意指終止禁食。

那正餐呢?不論是法文的dîner還是英文的dinner,在當時都是正餐的意思。如同前面所說,那時候人們通常一天只吃一次正餐,而既然當時正餐的時間普遍在正午或過後,對照成現代的作息模式,dîner跟dinner都應該被解釋為午餐。隨著社會的演變,正餐的時間越來越晚,工業革命及法國大革命之後,正餐的時間大約是在傍晚,dîner跟dinner自然就演化成晚餐了?既然dîner的時間延後了,déjeuner自然也跟著延後,成為了午餐。那起床到午餐之間需要吃點東西很怎麼辦?所以法國人在19世紀有了petit déjeuner,字面上解讀是"小午餐",對照一日三餐通則便是早餐。英國人則讓breakfast繼續當終止禁食的那一餐,也就是早餐,在19世紀初加一餐mid-day repast,源自luncheon(大塊厚片之義)成為我們今天所知的lunch。

 

於是乎,法國人所使用的法文三餐變成我們所熟知的:petit déjeunerdéjeunerdîner。英文則是breakfastlunchdinner。

 

IMG_9100-2_LI.jpg

 

之所以會說"法國人在19世紀有了petit déjeuner"以及"法國使用的法文三餐變成今天我們熟知的petit déjeunerdéjeunerdîner",是因為直到今天其他使用法文的地區如魁北克、瑞士法語區及比利時法語區都是使用古法文用法:déjeuner為早餐dîner為午餐、souper為晚餐。souper的字面意思是"喝湯",在發展成一日三餐之前,souper是指在正餐之後份量較小的一餐,現在這一餐當然普遍不存在了...倒是在小吃盛行的台灣存在的這個宵夜文化,對照起來就像是這餐souper。

 

然而,在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還是有著一日三餐概念的雛型。

普遍那個時候人們還是只有吃兩餐,第一餐作用是清洗口腔,常見的內容是以麵包沾取葡萄酒。然後就是正餐,富裕者會再加一餐。到了中古世紀第一餐菜色略有發展,出現了肉與乳酪的蹤跡,文獻顯示中古世紀的英格蘭,即使是貴為國王,早餐的肉也是前一天晚餐剩下來的冷肉。早餐菜色是如何從中世紀的冷料理一路走向維多利亞時代的大早餐,豐盛早餐的概念其實跟旅途與跋涉有很大的關聯。

 

本來是想要在說說所謂Full English Breakfast的故事,但寫著寫著也感到飢餓,該去用一份小餐了。

說了那麼多,我是不是依舊遺忘了飯店早餐流派的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n Chan 的頭像
    Chan Chan

    Chan Chan

    Chan C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